
记者陈永报道又一波三连败后,国足主帅伊万遭受了口诛笔伐。一个事实是,面对亚洲强队时,他的单后腰战术由于整体实力存在差距且缺乏单后腰人选漏洞百出。外界认为,如果懂得“顺势而为”,国足或许能够有微弱的希望在对沙特和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拿到1分,但也仅此而已。
伊万能否带队参加6月的18强赛存在不确定性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执教国足的日子不会太久了。在提拔年轻人层面,他做得不错,但在战术安排、阵容选择及临场指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。综合来看,他确实不算国足良配,只是,未来即使来了新教练,会是救世主吗?
这个问题还早,外界仍期盼国足能够尽可能达到上限,换帅自然是希冀。但不管如何,我们都应该对国足有更清晰的定位:最近的比赛,国足以其拼搏态度基本撑住了底线,这是需要保持的,但受困于球员实力包括主帅的应对,上限能够偶尔触及却无法成为常态。所以,关于国足的现实和未来,我们注定还会“纠结”一段时间。

0比2不敌澳大利亚后,除了出现失误的王大雷赛后引发了一些质疑外,其他国脚基本没有受到舆论的抨击。这是最近一两年来国足最大的变化,而此前,国脚往往被骂得比较惨。
靠着“拼搏”,国脚们守住了“底线”,这源于多个层面的原因:其一,国足管理逐渐步入正轨;其二,历经扬科维奇的严格管理和伊万的年轻化,国足正在逐渐去除“腐肌”;其三,后金元足球时期,国足带来的附带经济效应开始显现。
反过来,这形成了一种良性效应,舆论对国脚“认可”,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卸下沉重的包袱。

这是国足的“底线”,但外界期待可以触摸上限,便如去年10月及11月的18强赛,国足能够击败印尼和巴林,那时候,他们几乎接近上限了,毕竟,印尼几乎是全归化阵容,而巴林世界排名也在国足之上。